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提出H7N9禽流感的预防办法,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拟定我院预防H7N9禽流感的具体措施与应急预案。
一、预防措施
1、 宣传教育:各单位利用黑板报、校园网进行有关非典型肺炎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门诊部提供资料),使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并掌握H7N9禽流感的特征和预防办法,既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又不能造成恐慌心理,避免乱投医乱服药。只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工作到位,就一定能够防治非典型肺炎。
2. 促进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
① 自然通风:要求学生公寓、教室、办公室等房间尽量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② 机械通风:凡安装有通风设备的房间(如解剖室、实验室等),应尽量保持通风设备的正常运转。
3. 空气消毒:学生公寓、教学楼、办公楼用“食醋”熏蒸,每二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预计持续两周。具体由各学生队干部、机关各部派专人到门诊部领取燃具、燃料及食醋,在门诊部医师的指导和学生队干部的组织下实施(学生公寓每层楼道、机关办公楼每层楼道各布放4个熏蒸点,每个教室布放2个熏蒸点。熏蒸时要有专人负责,防止发生火灾)。
4.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① 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灰尘飞扬。要求学院保洁公司人员及时清扫垃圾,垃圾每日清运出院。
② 经常使用、接触的物品(如教室、办公室、学生公寓的桌、椅、床、楼道扶手等)用“灭菌泡腾片”溶液擦洗消毒,由各单位在门诊部领取药品组织实施,每周二次。
③ 尽量减少人员外出,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口罩;尽量减少大型集会。
④ 门诊部每周定期指导汽车队进行车辆消毒。
5.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①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② 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③ 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6. 食堂卫生:
① 要求饮食从业人员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② 厨房、食堂保持清洁卫生,用“灭菌泡腾片”溶液消毒,每周二次。
③ 厨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④ 门诊部防疫医师深入食堂进行卫生指导、督查,每周二次。
7. 幼儿园卫生:门诊部儿保医师对幼儿园进行卫生指导,玩具用“灭菌泡腾片”溶液消毒,每周二次。
8. 门诊部组织所属医护人员学习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熟悉其临床表现,掌握诊断标准和预防措施。加强门诊与巡诊工作并做好登、统计。发现有发热、咳嗽的病人及时送第一附属医院检查治疗并跟踪观察。
9. 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医护人员是发生H7N9禽流感的高危人群,是重点防护对象。
① 门诊定期进行环境、空气消毒。
② 医护人员上班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接诊每一个病人后要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和防护眼镜。
③ 建立每日健康检查制度,所有医护人员每日必须向门诊部主任报告健康情况,若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医护人员,立即送成都军区总医院检查治疗,并追踪所接触人员的健康情况。
10. 药物预防:门诊部拟准备相应药品,必要时(发生疑似H7N9禽流感或确诊H7N9禽流感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制定的预防H7N9禽流感的中药处方,服药预防。
二、应急预案
(一)组织措施
1. 学院成立H7N9禽流感防治小组:李昌荣副院长任组长,后勤管理处处长曾龙健任副组长。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门诊部,门诊部主任王润娟任办公室主任,门诊部医护人员为防治小组成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院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
2. 学院成立防治H7N9禽流感的专家组:门诊部主任王润娟任组长,聘请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李茂全主任、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刘福元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张磊主任为专家组成员。负责指导学院H7N9禽流感的防治工作。
(二)应急设备
1. 固定一辆救护车供门诊部专用,便于急时送诊和车辆消毒。
2. 购买送诊途中所需防护眼镜、隔离衣裤、口罩等物品。
(三)实施预案
1. 一旦发现疑似H7N9禽流感病人,及时送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隔离检查治疗,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金牛区疾控中心。送院途中驾驶员与送诊人员均应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帽、戴口罩。送诊完毕返回学院后,车辆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驾驶员与送诊人员到指定的地点进行隔离观察。
2. 凡是疑似H7N9禽流感病人所接触过的物品(如日常生活用品、桌椅、床等)均用“灭菌泡腾片”溶液擦洗消毒。
3. 凡与疑似或已确诊H7N9禽流感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的地点隔离观察一周,如无发热、咳嗽等症状,方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送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隔离检查治疗。
4. 我院一旦发现H7N9禽流感病人,应及时请金牛区疾控中心指导进行终末消毒。
5. 已准备的隔离观察地点:理发室后面的三个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