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说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就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互动关系,介绍了以学生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理念和特征,同时提出了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理论概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科学内涵: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和谐高校校园的概念
“和谐高校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后,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而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谐高校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有和谐社会的一些共性特征,但同时和谐高校校园更应具有其特殊的内涵与特征。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涵义的目标构想,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全面诠释。因此笔者认为“和谐高校校园”的内涵主要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以学生、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为目标,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提高学校的内在凝聚力、外在吸引力和向心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理论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说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1)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是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权利、人格和需要;(2)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突出关爱。既要关爱学生的学业,又要关爱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品质塑造;(3)以学生为本的具体表现是突出服务质量。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也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互动关系
(一)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流,需要全社会各个领域配合与支持。高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直接性地影响。高校既承担着国家发展和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要任务,又是人才的摇篮,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栋梁的阵地。社会所需的大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和领导者,几乎都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来担当重任,脱离了高校,一个社会要建设成和谐的社会是不可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高校为其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持,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作为基础性工程,这是高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和谐高校校园,只有高校校园和谐了,才会给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才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才会在无形当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进而影响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描绘了蓝图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谐高校校园应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高校建设的和谐校园,应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标准作为蓝图,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高校校园,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高校环境,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校校园。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位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育人的功能和目标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育人就是培养与自身和谐的人,与社会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培养人的和谐,自然需要学校的和谐,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从根本上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高校通过自身的和谐,来培养和谐的人才,让和谐的人才来共建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自己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和谐人才上,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办学的时代功能,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输送时代发展的栋梁和接班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三、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措施
(一)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成员身心发展需要出发,要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首先要调控人际关系。因为和谐高校校园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高度相关。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人格平等。而教师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应当从观念上破除师道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和谐相处,为学生传道授业,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唯其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2、教师与教师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团结协作,这取决于每一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这既有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个体的工作负荷和精神压力。
3、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和谐的基础是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学校管理必须有人性化的内涵,以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为前提,教师则要提高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意识,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校领导。
4、学生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核心是学会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学生间的交往、合作能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精神。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的载体和平台。
如果能够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我们的校园就会充满活力,充满希望,那么我们和谐高校校园的建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建立和谐的教学管理体系
控制与自由是要解决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如何既保障“教”和“学”的自由又能对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并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问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自由理念的体现,要求制度的安排把握好刚性与弹性的度,妥善处理好教学控制与教学(学习)自主的矛盾。力争形成“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大学的教学活动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在管理过程中,任何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教学管理制度,自觉维护教学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当一定的制度所规范的行为己经成为组织成员高度自觉的行为时,组织成员的行为自由就不会感受到这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大学教学管理的学术性特点和文化的特性。要求相应的管理制度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要求制度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因此,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应尽量避免一般管理制度的“刚性化”和“标准化”。追求“柔性化”和“个性化”,要注重其隐性的制度文化,注重“柔性”教学管理规范的设计和建设。即尊重由内在心理约束的、大学成员共同认可的惯例或习俗,维护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弘扬大学文化精神,加强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以形成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组织规范体系。
(三)实行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校园,要牢固树立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理念和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成为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治校,就是按照科学的治校规律、治校理念、治校制度和治校方法来办学和治校;民主治校,就是要坚持依靠师生员工办学和治校;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与职责,规范、高效、公平、公正地行使办学自主权。以德治校,就是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以德育人,以德塑造人,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室风。科学治校要求务必提高党政干部科学决策和管理的能力,民主治校的关键是始终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校要把依法治权作为核心,以德治校要求做到法德兼济。
(四)创建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
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影响和制约大学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其内在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创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中国大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格局,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创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方向,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又要求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针对目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趋势,积极引导网络文明健康发展。
(五)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必要硬件措施。学校的校园绿化、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校园的合理规划,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美、舒畅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陶冶其情操,砒砺其品行,激发其爱国、爱民族和爱校的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自豪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提倡人性化的管理,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个体的发展,将和谐理念注入校园的管理和建设中,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人文与自然交在这里相辉映,理念与美景在这里水乳交融,大师与大楼在这里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给人以不倦的探索,感受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宗光李建强 盛懿著:《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 钱理群、高远东著:《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3、 张丹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
4、 苏宝梅著:《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和谐发展使命》,理论学刊,2006,(7)
5、 张德、吴剑平著:《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郑富芝、范文曜著:《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作者联系电话 :
龙腾 办公室68289122 手机15982001005